作者:南京市花园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来源:本站
为进一步推动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落实区域“双研合一,适性赋能”科研主张,加强与区域学校教科研交流,促进教科研持续深入发展,2025年3月21日下午我校成功举办主题为“寻迹家乡 温暖育人”的课程展示暨教科研交流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有: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处黄文峰主任、科研员马荣荣老师,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印剑校长,铜陵市第十二中学赵帆校长,金中仙林(龙潭校区)毛亚玲校长、潘金副校长。栖霞区东片中小学教科研骨干、精耕联盟学校教科研骨干和金中仙林(龙潭校区)部分教师与会,活动由金中仙林(龙潭校区)教师发展处袁梦玥副主任主持。
课例展示
金中仙林(龙潭校区)的道法老师刘洁帆进行了《爱上大美龙潭》的综合实践课程展示。刘老师从知识竞答探文脉、调研走访看发展和携手筑梦新龙潭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回顾龙潭的历史,走进龙潭的现在,创造龙潭的未来。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经济美、生态美、文化美和民生美,并为创造龙潭的美好明天积极献策。
金中仙林(龙潭校区)的英语老师李静进行了《Voice of Longtan》的综合实践课程展示。李老师从社交软件中的经典景点介绍为切入,引导学生回忆龙潭的历史、文化、工业和自然风光,在交流归纳的过程中强调词汇和英文句式的使用。李老师利用龙潭介绍的视频、家长职业讲解视频、金箔扇面制作等多样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和喜爱。
活动致辞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印剑校长在活动中发表了致辞。印校长认为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课程启动,更是一段“扎根乡土、对话历史、点亮生命”的教育探索。家乡,是每个人生命的原点,也是文化的根脉,让孩子们在实践调查、口述历史、非遗体验感受课本知识与乡土经验的共振,让学生们在社区服务、职业体验、劳动实践中体会生命的温度。当“寻迹家乡”的足迹连成星图,当“温暖生命”的火光聚成炬火,臻美教育也将呈现出它最本真的模样。
课例汇报
金中仙林(龙潭校区)的刘洁帆老师进行了题为《寻迹龙潭·情育乡土——<爱上大美龙潭>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的课例汇报。刘老师从课程背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反思四个方面对《爱上大美龙潭》的课例设计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她指出本节课旨在立足乡土资源——寻迹龙潭,解决实际问题——情育乡土,按照了解过去、聚焦现在、展望未来的时间顺序展开,由知到行,知行合一,以乡土为课堂,以实践为纽带,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同时培养其政治认同与责任意识。
主题汇报
金中仙林(龙潭校区)毛亚玲校长以《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初中“四季育人”综合实践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探索》为题,向大家分享了金中龙潭的课程实践。金中龙潭的综合实践课程以“四季轮转”为脉络,立足乡土自然生态与农耕文化,将自然时序与社会场景相匹配,构建“春启·夏创·秋思·冬趣”的“四季育人”课程体系。毛校长以“秋季课程:秋思·古今对话”和“冬天课程:冬趣·知行合一”为例对课程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具体说明,展现了课程设置的满足个性与共性发展、课程实施的建立学科与学科的融合以及活动范围上的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的共育。
总结指导
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处黄文峰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指导。黄主任首先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现场中展现出的学生家乡情结样态的赞扬,然后提出了“科研的来路在哪里”的问题思考。黄主任提出了教育情怀、文化寻根、记忆育德和生活指导四个关键词,她指出,温暖教育要与自然生命生活关联,浸润家乡文化和学科逻辑;教育要寻乡土之根,寻历史和现在的价值之根;在课堂中开阔学生生活的视野、培养学生问题的发现与表达。
园区参观
活动接近尾声,与会专家和领导来到学校的花样园进行参观。花样园是金中仙林(龙潭校区)的特色校园景观之一,这里不仅种植了各种花卉植物,还融入了龙潭的乡土文化元素,展示了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在参观过程中,毛亚玲校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花样园的设计理念和建设过程,强调了其在培养学生乡土情怀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会人员对花样园的创意设计和教育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学校“寻迹家乡,温暖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寻迹家乡,温暖育人”不仅是本次教科研交流活动的主题,更是金中仙林(龙潭校区)全体教师的教育追求。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深耕教育科研,探索更多创新的育人路径,为培养具有家乡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而不懈努力。